太阳能是一种辐射能
, 太阳能发电意味着将太阳光直接转换成电能
,它必须借助于能量转换器才能转换成为电能。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过程确切地说应叫光伏效应。不需要借助其它任何机械部件
,光线中的能量被半导体器件的电子获得
,于是就产生了电能。这种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就是光伏技术。
太阳能电池也同晶体管一样
,是由半导体组成。它的主要材料是硅
,也有一些其他合金。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高纯硅
,是经过特殊的提纯处理制作。太阳能电池只要受到阳光或灯光的照射
,能够把光能转变为电能
,使电流从一方流向另一方
,一般就可发出相当于所接收光能
>10~20% 的电来。一般光线越强
,产生的电能就越多。为了使太阳能电池板最大限度地减少光反射
,将光能转变为电能
,一般在它的上面都蒙上一层防止光反射的膜
, 使太阳能板的表面呈紫色。它的工作原理的基础是半导体
PN结的光生伏打效应。所谓光生伏打效应就是当物体受光照时
,物体内的电荷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电动势和电流的一种效应。当太阳光或其他光照射半导体的
PN结时
,就会在
PN结的两边出现电压
,叫做光生电压。这种现象就职是著名的光生伏打效应。使
PN结短路
,就会产生电流。
二十世纪
50年代,太阳能利用领域出现了两项重大技术突破:一是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
6%的实用型单晶硅电池,二是
1955年以色列
Tabor提出选择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论并研制成功选择性太阳吸收涂层。这两项技术突破为太阳能利用进入现代发展时期奠定了技术基础。
70年代以来,鉴于常规能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环保压力的增加,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热潮。
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的阳光发电计划,
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累计投入达
8亿多美元。
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光伏发电计划,制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日本在
70年代制定了
“阳光计划
”,
1993年将
“月光计划
”(节能计划)、
“环境计划
”、
“阳光计划
”合并成
“新阳光计划
”。德国等欧共体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
90年代以来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有各国领导人参加的高峰会议,讨论和制定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国际太阳能公约,设立国际太阳能基金等,推动全球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主题和共同行动,成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自
“六五
”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研究开发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二十多年来,太阳能利用技术在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市场开拓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快速、稳定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